欢迎来到公海欢迎来到赌船 - 首页|欢迎您

欢迎访问欢迎来到公海欢迎来到赌船网站!

聚焦党的二十大

【大家谈】充分发挥地方高校作用 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

来源:发展规划处 作者:徐娟 发布时间:2023年10月13日 11:15:50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的重要讲话中强调,要全面提升教育服务高质量发展的能力。教育部党组书记、部长怀进鹏在《人民日报》撰文指出,要发挥高等教育的龙头作用,深化高等教育综合改革,在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优化结构布局上先行先试,在不同“赛道”上办出特色、办出水平,要有针对性提升教育对高质量发展的支撑力、贡献力。目前,地方高校在全国普通高校中占比超过95%,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主体力量,承担着为区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人才与技术、传承与创新文化的重要使命。

一、地方高校服务区域发展已成为高校与地方共同发展的新模式

服务区域发展是地方高校的重要职能。当今社会,高校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作用越来越重要,除“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文化传承”三大传统职能之外,“服务社会”已成为高校的一项重要使命。高校逐渐走出象牙塔向社会经济与文化的中心地带靠拢,其角色定位也正从过去的被动适应逐步转向服务和支撑引领同步。地方高校与地方之间的关系被人们称之为“地方高校地方办,地方高校为地方”。因此,地方高校办学的目标和宗旨,应该是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理所当然应成为地方高校的重要职能。

服务区域发展是地方高校生存的根本依据和改革发展的动力。地方高校要生存发展,一方面取决于高校内部的建设,另一方面依赖于地方政府的支持。近年来发展较快的地方高校主要分布在广东、浙江、江苏、山东等省市(区),这与地方政府的政策支持和资金扶持有关。《中国高等教育趋势发展报告(2021)》就指出:对接地方需求、争取地方政府的支持……是地方高校在日益激烈的国内外竞争中获得竞争优势的主要路径。因此,要获得政府支持,地方高校必须积极对接区域产业需求,结合自身特色与优势,在提高社会服务能力的同时谋求发展。离开区域性,地方高校就失去了赖以生存、发展的基础和广阔空间。

服务区域发展是地方高校彰显地方特色的重要窗口。与部属高校相比,地方高校的区域性社会服务功能更加明显。地方高校在地方发展过程中能很好地融入到区域建设中,获得地方政府的支持,并在这一过程中逐步凝聚、凸显地方高校的发展特色和优势,实现以服务谋发展的竞争战略。

二、地方高校服务区域发展存在的问题

当前,一些地方高校认识到了自身在服务社会中所负有的责任,并卓有成效地推进了形式多样的社会服务实践。如常熟理工学院、昆明理工大学、东莞理工大学、武汉轻工大学等几所发展较快的地方高校均主动融入和服务国家战略和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瞄准省市产业发展新需求,以学校特色学科专业为支撑,高端智库为依托,现代产业学院为杠杆,对标企业人才需求,促进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培育,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但与此同时,地方高校服务区域发展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

地方高校服务地方的意识不强。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地方高校通常喜欢模仿研究型大学的办学模式和思想,造成自身办学及人才培养定位不合理,为区域经济社会的服务意识不强;社会服务的制度和机构设置不健全,导致服务区域经济社会缺乏针对性、操作性;开展服务区域发展的业务,大多是教师的自发行为,且处于自发、零散的状态,学校未能搭建合作平台,缺乏有效的统筹协调。

地方高校与地方发展的匹配度不高。地方高校在学科结构、专业设置、人才培养模式、课程设置等方面与地方发展需求脱节。个别高校不顾自身办学条件和学科基础,盲目追求学科门类的大而全,专业设置雷同,导致人才培养目标、办学模式趋同,资源配置分散,学校原有的特色不断弱化。

地方高校科研导向与地方所需不符。地方高校科研导向存在偏差,考核评价体系陈旧,存在重成果、轻应用,重科研、轻市场的思想,科研视野未能完全投向社会所需。不当的科研绩效评价方式造成科研行为短期化,恶性的科研竞争又进一步导致研究成果的泡沫化。

地方高校社会合作机制不完善。地方高校缺乏与地方政府、企业之间的“对接”机制和平台,缺少奖励相互合作的推动机制和完善的规范体系,未形成健全和系统化的协作体系,且协作过程中缺少严格的监督和管理。

三、提升地方高校服务区域发展能力的路径

转变社会服务观念。地方高校要摒弃被动服务思想和“走过场”意识,逐步建立和完善内源式服务机制,强化主动意识,树牢服务理念。通过转变社会服务观念,明确社会服务定位,主动谋划,为师生服务社会提供信息,搭建桥梁,充分调动内部的积极性。

强化社会服务职能。地方高校要充分发挥自身的“集聚—溢出”效应,根据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现实和未来需要,不断调整学科专业结构和人才培养规格,精确人才培养定位,培养技能型专业人才和应用型高端人才,提高社会服务能力,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

强智库建设。地方高校要积极发挥人才优势,以地方战略需求为导向,基于地方发展开展研究。通过加强新型智库建设,着力打造一批具有重要决策影响力和社会影响力的新型智库,进一步增强智库的专业性、影响力和贡献度,为地方政府和相关企业发展提供更多专业的决策咨询服务。

建立健全社会服务激励机制。地方高校要在职称评定、课题申报、干部选拔、工资分配、科研奖励等制度中加入对社会服务能力的测评,同时在政策上对教师参与社会服务提供时间、空间和物质上的保障。

加大资金投入和政策支持力度。地方政府要真正实现高校“财政拨款为主、其他多种渠道为辅”的投资体制,确保对地方高校的资金投入能按时足额发放,保障其社会服务活动的顺利开展;要制定相应的政策和措施,鼓励个人、企业及社会各界对地方高校进行投资,拓宽筹资渠道;要简政放权,转变政府职能,从高等教育规律出发,给地方高校自由发展的空间,为地方高校服务区域发展提供更多的机会。

优化地方高校社会服务环境。地方政府要健全社会服务的合作机制,充分发挥引导与协调职能,建立高校所能与企业所需对接平台,推进政产学研用深度融合;要健全社会服务的保障机制,进一步加强法制建设,强化政策和制度保障,鼓励中介机构发挥协调沟通作用。

构建地方高校社会服务绩效评价体系。构建科学合理的社会服务绩效评价体系,是推动地方高校有效开展社会服务的关键。高等教育评价的重点将由学术转向贡献度,已成为新时代高等教育评价改革的一大趋势。各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要在顶层设计上更加关注地方高校的社会服务功能,除了对地方高校办学水平、教育教学质量的考评外,还应注重对其社会贡献力,特别是对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贡献力的考核。对于贡献力较大的地方高校,可以在政策上予以适当倾斜,引导高校不断提升社会服务能力。